- A+
原作:佚名
翻译:奉旨养鱼
在三湖慈鲷中,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繁殖方式。一种是基质孵化,一种是口孵。第2种方法是在进化过程中先进的繁殖方式,这种净化可以帮助慈鲷在面临危险的情况下保护幼鱼。然而,对于生活环境没有这么危险的品种来说,第1种方式显得更加适合,因为它可以一次性照顾更多的卵。所以每种方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一些口孵品种中鱼卵较大,直径可达七毫米,这时卵的数量就受到口腔大小的限制,通常在50~80颗左右。
而对于基质孵化的品种来说,他们的卵更小,直径约两毫米左右。某些体型较小的品种如卷贝大约只能产10~20颗卵,而某些较大的品种如90天使,他们一次性可以产几百甚至上千颗卵。口服的优点主要是能更好的保护鱼卵,无论是否在适合产卵的场所都可以进行产卵,因为卵全程由母鱼进行保护,在遇到危险时也更方便进行转移。
基质繁殖
这种繁殖主要存在于90天使和亮丽鲷(卷贝,天堂鸟,虎,凤凰等等)中。这些物种根据卵的类型和要求将它们缠在不同类型的基质上,最常见的产卵地方是各种石头,以及大面积的沉积物,岩石上的裂缝,小洞穴,甚至在坦蛇的废弃的洞里。产卵选择的地方一定要水流通畅,给鱼卵恒定的氧气供应,促进鱼卵的正常发育。
就天堂鸟来说,从卵到鱼苗整个过程都是在石缝中度过,孵化时间大概在10~14天之间(取决于品种)。不同品种对鱼苗后续的照顾时间不同,短的只有几周,长的有几个月。有的品种的幼鱼是由亲鱼共同照顾,比如五间半,而有的品种的幼鱼是由整个群落进行照顾,比如燕尾。
幼鱼的照顾工作通常是这样分配的。小一点的亲鱼(通常是雌鱼)直接照顾鱼卵,并用鱼鳍煽动水流保持供氧,而大一点的(通常是雄鱼)则负责在四周巡视,保证领土的安全。在配对来说,一些品种是一夫一妻制,而有些品种是一夫多妻制。也有一些是一条雌性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雄性进行交配。相对来说,一夫一妻制的亲鱼比一夫多妻制的亲鱼更加看重幼鱼,他们会时刻关注着幼鱼的成长,保护他们防止被别的捕食者吃掉。相反一夫多妻制的品种似乎不太关注幼鱼,卵孵化成幼鱼后便在领土四处转悠,由亲鱼照顾或者由其他家庭成员照顾。像燕尾这种由数个家庭组成在一起的群落,幼鱼则由所有人共同照顾。
有些品种比较特别,雌鱼和雄鱼只会在繁殖的时候相遇,在非繁殖时间是单独相处。在雄鱼或者雌鱼找到合适的配偶时,便会进行交配并产卵,当卵孵化成鱼苗并拥有一定自我生存能力后,它们便会让鱼苗自己生存,雌鱼和雄鱼便会分开单独生活。它们就像独行侠那样,只有繁殖时才会在一起,而每次繁殖的对象并不一定是上一次的配偶。这种类型的鱼中我们最常见的就是黄天堂鸟。
而虎的繁殖则更特别。它们有着高而扁平的身体,适合在岩缝中产卵。除了在繁殖期间,虎的雄鱼和雌鱼都没有固定的领地,当它们交配时,就会寻找岩石上的裂缝。这些裂缝通常只有雌鱼可以进去。雌鱼在裂缝里产卵,并由在外面的雄鱼通过裂缝的口子受精。之后雌鱼会用扁平的身体堵住裂缝,并用鱼鳍煽动水流保证供氧。之后亲鱼会共同照顾幼鱼,直到它们有独立生存的能力。
贝壳繁殖
这是坦湖中独有的繁殖方式。正如它们的名字一样,这些品种栖息在卷贝之中。这些贝壳给它们提供了免遭捕食的风险,并作为产卵和孵化幼苗的场所。这种类似蜗牛壳的卷贝通常分布在平坦的沙地,零零散散的散落在各个地方,在需要时这些物种会收集它们,并将它们放在领地之中。雌鱼将卵产在卷贝之中,并在卷贝附近照顾。大约三周后,幼鱼就会从卷贝中孵化,并以水中的浮游动物为食。在卵孵化成幼鱼后,不同品种对它们进行保护的时间不同,短的只有几天,长的可达几个星期。
说到对贝壳的争夺,最突出的当属凯丽贝。一条单身的成年雄性通常拥有一个直径约半米的领土,里面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空的卷贝,而在这个领土附近,通常还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个领土。凯莉贝的雄性非常大,约15厘米左右,这样的体型允许他们用嘴叼着卷贝进行移动。在领土争夺中,雄性会抢夺其他领土的卷贝,一个领土的卷贝数量多少,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条鱼的统治力。如果雄鱼刚好抢夺了一个有鱼卵或者有幼鱼的卷贝,它们会毫不犹豫的把里面的卵吃掉,并把空的卷贝带回自己领土。
相比雄鱼的体型,雌鱼显得非常小,它们通常只有雄鱼的一半左右,甚至更小。由于雄鱼太大无法进入卷贝中,所以在雌鱼产卵后,雄鱼会在卷贝外受精,并由雌鱼煽动鱼鳍,将带有精子的水流送到卷贝内,使卵受精。雌鱼会保护刚孵化的幼鱼一段时间,然后就会离开。通常雄鱼的的领土不会移动,这条雌鱼离开后会独自生活,直到下一次产卵的时候再去雄鱼的领地繁殖。通常两次繁殖不会选择同一条雄性。有些雄性可能由于身体原因体型非常小,和雌鱼差不多,这种侏儒有时会在别的亲鱼交配时,进入对方的领土。由于它们体型和雌鱼差不多,雄鱼会将他们误以为雌鱼而不进行驱赶。这时当原本的雌鱼产卵时,它们便会偷偷上去进行受精,原本的雄鱼则没有丝毫察觉。
合作繁殖
何为合作繁殖,顾名思义就是一整个群落承担着育苗的责任。一个群落中会有几对鱼主要繁殖,其他的未成年雌性或者雄性不参与繁殖,但他们会帮助繁殖的成员保护孩子,整个群落共同照顾幼苗。
上文也有提起过,这种合作繁殖模式最典型的就是燕尾。燕尾群落一般分布在7~15米深左右的岩石环境中,由许多鱼共同组成。通常一个群落的建立是由一对鱼进行多次繁殖短慈鲷品种,它们的子代会慢慢长大,并进行领地扩张,同时也会有外来的人员加入。通过数代的繁育,整个群落的人口数量会非常庞大。苗子活动的范围通常在几块大岩石之间,利用天然形成的壁垒。来阻挡捕食者。同时其他群落成员会在幼鱼附近徘徊,使他们避免被捕食者吃掉。
口孵
口孵的品种雄鱼不会参与照顾幼鱼,从卵到苗子的整个过程都由雌鱼进行照顾。所以为了更好的保护鱼卵,并在遇到危险时将它们带走,这些物种慢慢进化出了口孵方法。在遇到危险时雌鱼可以带着卵迅速逃离,相对于基质繁殖中,这种繁殖方式更具灵活性。对于马拉维湖慈鲷这些几乎没有定所的鱼儿来说,口孵似乎是个必要的选择。
口孵品种大多是一夫多妻制,雄性会建立一定范围的领土,同时吸引雌性进入并与其交配。但雌性有时并不会与一个领土的雄性进行繁殖。由于是口孵,受到口腔限制,所以它们产卵的数量相对基质繁殖来说非常小。为了使每颗卵都成功受精,它们会与不同的雄性进行交配,也就是说它们口中的卵有可能有好几个雄性的基因。
但并不是只有雄性才拥有领土,有些品种的雌性也拥有自己的领土,它们在这里进食和生长,和雄性一样攻击入侵物种,比如蝴蝶。在繁殖的时候雌性会离开自己的领土,前往雄性的领土繁殖。繁殖后雌性可能会含着卵将其带回自己原有的领土孵化,也可能游走在不同领土之间孵化。但当它们繁殖完并释放幼鱼后,雌性会重新接管以前的领土短慈鲷品种,或者寻找一片新的领土。
大部分口孵的品种在含卵时都不会进食。在含卵后它们会寻找一个隐蔽的场所,慢慢等待卵的孵化。有时他们会在高大的岩石下或者茂密的水草丛中停留,直到卵孵化成鱼苗。但观察发现,有些品种在含卵时也会进食,比如蝴蝶。目前来说,蝴蝶可能是唯一一种在含卵时会进食的坦鲷。在卵孵化为幼鱼后,雌鱼还会照顾它们一段时间。这是雌鱼会寻找食物丰富的地方将在口中的幼鱼放出,在幼鱼进食的同时自己也补充营养。一旦发现危险,它会马上张大嘴让幼鱼进入,快速携带幼鱼离开。
双亲口孵
这种类型的口孵鱼整个孵化过程由雌鱼和雄鱼共同承担,它们先后担任含卵的工作,直到卵孵化成幼鱼。这类鱼的代表物种就是狐狸。
通常在繁殖时,先由雌性来含卵,在之后的几个小时或者几天后,便由雄性来含卵。在整个孵化过程中,雌鱼和雄鱼可能会交换多次卵,这样雌鱼和雄鱼就可以避免因长时间含卵而造成的身体虚弱,在工作替换下来后,不用含卵的一方便可以进食。由于单条鱼的一次含卵时间大大减小,所以含卵的压力会降低,这使得它们就可以一次性含更多的卵。
网站内容较杂乱,精选水族知识请关注我的小红书账号-“射手座爱养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