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点击上方 “ ifish观赏鱼 ” 轻松关注
© 题图: 日本Pisces
作者/王忠敬 Flair Wang (台湾)
© 台湾《爱酷族》杂志授权ifish刊登网络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自 ifish
【南美枯叶鱼】水中的伪装高手
擅长以落叶或枯枝型态做为模仿对象所演化出相似外型的水中生物其实不在少数,像是鲶形目中的推土机(Chaca spp.)、南美的斑鸠猫(Bunocephalus spp.);抑或是甲鲶科(Loricariidae)中的直升机或喷射机(Farlowella spp.)等,都是模仿界的高手。
但是说到模仿落叶最出神入化的,莫过于鲈形目(Perciformes)中的南美枯叶鱼了!除了外型宛如一片真的枯叶般,扁平的身躯在水面附近随着水流摇啊摇的,堪称伪装术最完美的高手!
南美枯叶鱼是淡水鱼中最常见的伪装大师↓↓↓
但是除了枯叶鱼外,它们还有一群散布在各大陆的亲戚,模仿功力也不在话下。俗称的枯叶虎们,通常会利用如枯叶般枯槁的斑驳体色以及模拟枯叶叶缘般的锯齿状鱼鳍,伪装并潜伏于水底落叶之中,仅靠着胸鳍、尾鳍及背鳍后方的透明鳍条来改变游动方向。
重点是它们还可以随着周遭的环境改变体色深浅,利用此完美伪装伏击经过的小鱼、小虾,并借着那可如绞链般折迭或伸长的巨大口器,在转瞬间将猎物吸入口中为食。
倒卧在枯叶堆中像极了一片落叶的马来枯叶虎↓↓↓
分类历史
这些长相貌似枯叶状的中小型鲈形目鱼类,其实在亚洲、南美洲和非洲大陆上的热带水域间皆有分布;较常出现在市面上的,莫过于原产于南美洲的经典鱼种-南美枯叶鱼(Monocirrhus polyacanthus),但是其它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大陆上的种类,便只零星出现在台湾的水族市场上偶尔现身。
而其它隶属于鲈形目下的小型种还包括:南亚与东南亚的南鲈(Nandus)和锯鳞鲈(Pristolepis);南美洲的叶鲈(Polycentrus);非洲的非洲南鲈(Afronandus)和多棘鲈(Polycentropsis)等,然而过去在分类上,以上这些鱼种会连同变色龙(Badis及Dario)一起归类在南鲈科(Nandidae)里头。
直到2002年,变色龙类才被独立出来成为变色鲈科(Kullander & Britz,2002)变色龙短鲷,并和东南亚及南亚产的枯叶虎互为姐妹群;而锯鳞鲈也被独立出来自成为齿鳞鲈科(Pristolepididae),形成一单系群;叶鲈、枯叶鱼、非洲南鲈与多棘鲈等这些原本被划分在南鲈科的鱼类,则被认为应该归入多棘鲈科(Polycentridae)才是。
南亚及东南亚产的锯鳞鲈(Pristolepis)中最常见的桂花鲈(Pristolepisfasciatus),身上并没有如其它枯叶虎般的伪装图案↓↓↓
较常见的种类
目前在市面上被称为〝某某枯叶虎〞的鱼种其实并不多,偶尔才会从东南亚线或非洲线的野生观赏鱼中输入,算是相当冷门的种类。当中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的南鲈属鱼种虽然已有7种被描述,但较常见或是曾经输入过的大概只有印度枯叶虎(Nandus nandus)和马来枯叶虎(N. nebulosus)两种;
锯鳞鲈目前有4个种类被描述,且至少有3种曾经被输入,分别是:
不过它们身上并不具有枯叶般的伪装纹路;南美洲的叶鲈则有3个种类,但只有南美枯叶虎(Polycentrus schomburgkii)曾经输入过;而非洲的枯叶虎则仅有多棘鲈属的非洲枯叶鱼(Polycentropsis abbreviata)曾出现在市面上。
以下我们针对一些较常见的种类来做介绍。
印度枯叶虎
Nandus nandus (F. Hamilton,1822)
身形修长,背鳍前12根鳍条为带刺的硬棘,其余则为透明的软条。具有宽裂的大嘴,体表具深褐色与浅灰色交杂的纹路,体纹颜色较其它同类深,花纹分布也较为零碎。
通常栖息在沼泽、湖泊和水流缓慢的溪流中;许多网络及书籍认为它们是汽水鱼,饲养时需要在缸中添加少许盐份,但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数据显示它们只栖息于河口,因此以纯淡水饲养也是没问题的。早期本种输入的次数较多,近年来则鲜少输入;虽然最大体长可达20cm,但一般输入个体多半不到10cm。
马来枯叶虎
Nandus nebulosus (J. E. Gray,1835)
本种是目前市面上较容易看到的枯叶虎种类,但事实上也少有店家贩卖。种名「nebulosus」为「阴天」之意,意指它们身上斑驳的花纹。和印度枯叶虎相比,马来枯叶虎的体型较小也较圆润,身上的纹路对比也没那么强烈,不过它们躲在水底层的枯叶中时,却具有非常良好的隐匿效果!
马来枯叶虎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巽他群岛中,从泰国以南的马来半岛至邻近的苏门答腊、爪哇到婆罗洲都有分布;而印度枯叶虎则是以南亚的印度半岛为主要据点,许多以Nandus nandus (印度枯叶虎)之名自东南亚出口的其实多半都是马来枯叶虎,两者常容易混淆!体型上母鱼通常比公鱼稍大。
南美迷你枯叶虎
Polycentrus schomburgkii Müller & Troschel, 1849
除了枯叶鱼之外,本种是唯一一种南美洲产的枯叶虎,由于栖地偏远,非主要的南美观赏鱼输出国,因此输入的次数比枯叶鱼少上许多。和亚洲产的枯叶虎相较下,南美枯叶虎身形更加圆润也更为娇小;身上的纹路并非条纹状,而是呈现浅褐色与深褐色交错的点状,公鱼在情绪激动或发情时还会在其中点缀着银白色的喷点。属于小型的枯叶虎,性情温和、安静,宜单独饲养。
非洲枯叶鱼
Polycentropsis abbreviata
本种身形略呈卵圆形,形态和体纹和南美枯叶虎较为相似,不过它们不见得会长期待在落叶底层,很多时候会像南美枯叶鱼般,以头朝下的泳姿来模仿飘荡在水中的落叶。主要栖息在池沼、湖泊和水流和缓的溪流中,喜爱弱酸软水水质。和其它亚洲产的种类不同,它们属于泡巢型繁殖方式,会由公鱼构筑泡巢,母鱼会在其中产下约100颗鱼卵。输入次数也不高,仅偶尔伴随西非产地线观赏鱼进口。
栖地
环境与水质
枯叶虎多半喜欢生活在沼泽、湖泊以及水流较和缓的小溪流,且由于一身枯叶般的装扮,因此多半会选择栖息在充满落叶或枯枝的热带水域中。通常这样的水域,水色常略呈淡褐色或甚至深褐色的黑水,水质通常为弱酸至中性(pH 5~7)、软至中等硬度、水温24~28℃,有些种类(如印度枯叶虎及南美枯叶虎)也被发现生活在略带盐分的汽水域中,因此它们也算是广盐性的物种,但若完全以纯淡水来饲养也是完全不成问题的。
在马来西亚南部的柔佛州一处雨林洼地中所采集到的马来枯叶虎(Nandus nebulosus)↓↓↓
另外常与枯叶虎共栖的鱼类,主要以小型鲤科、加拉辛或是斗鱼及攀鲈等小型鱼,而体型娇小的灯鱼们常是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
环境布置
虽然枯叶虎看似凶恶,但其实它们多半个性沉静甚至有些胆小,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将它们单独饲养。较大型的种类如印度枯叶虎,由于考虑到其完全长成的体型可达20cm,因此最好替它们准备长度3呎以上的水族箱,而其它种类的最大体型多半不超过10cm,因此45-60cm长的水族箱便可饲养3-5只个体。
底砂可选择深色系的底材如大矶砂、亚马逊砂或黑土,以增加鱼只的安全感。照明不需要太强烈,使用一般的太阳灯管或LED灯具即可。
马来枯叶虎的饲养缸↓↓↓
枯叶虎虽然不算难饲养的鱼种,不过它们对于水质有些敏感,不喜欢含氮废物过高的水质,因此设置过滤效能良好的过滤气势相当重要的。若是使用45cm长的鱼缸来饲养2-3只个体变色龙短鲷,还可以使用气动式生化棉过滤来应付,但如果饲养数量再多一点,最好还是使用动力式的外挂圆筒过滤较能处理这种肉食性鱼类的代谢废物。
在环境营造方面,可在缸中针对所饲养的鱼种,以耐阴性水草(如铁皇冠或水榕)搭配流木种植,并在缸底铺设一些枯叶(如榄仁叶)来营造它们的原生栖地生态即可。枯叶可捡拾路旁或公园地上的落叶,带回家以清水确实洗净后再放入缸中,但是捡食前最好先确认一下叶片的物种,避免将含有毒性或其它不良物质的枯叶放入缸中;放入缸中的枯叶若摆放过久会开始腐烂,需将其取出改放入新的,以免造成水质败坏。
饲养方式
虽然枯叶虎以单独饲养为佳,但是如果要混养其它鱼种也是可行的。最好挑选常活动于中上层且避免过于活泼或领域性过强的鱼种,例如中小型的攀鲈(如丽丽)或慈鲷(西非短鲷),抢食能力强的可能会让行动缓慢的枯叶虎抢不到食物,而体型过小的鱼类有可能遭到吞噬,因此再放养前应审慎考虑对象。
在饵料准备上,枯叶虎为掠食性,饲养初期它们对人工饲料并不会感兴趣,甚至连冷冻赤虫它们也不见得会接受,此时可先让它们熟悉环境、建立起安全感后再开始投喂赤虫、丰年虾或其它活饵让它们开口。
对于一些稍大的种类,冷冻赤虫可能无法满足它们的胃口,此时不妨可考虑投放体型较小、单价低廉的小型观赏鱼如日光灯,或是自行繁殖的卵胎生鱼如孔雀鱼或红球,另外食藻用的黑壳虾也是一项选择。但不建议投喂活的溪虾,因其尖锐的额剑可能对鱼只造成严重伤害。活饵的数量不可一次投放太多,以免水质迅速恶化或导致鱼只撑死。
- End -
ifish 评 论 开 启 了!
你不畅言,怎可尽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