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我们可以在世界上每家水族馆中找到霓虹灯鱼(Neon Tetra,Paracheirodon innesi;在台湾称为日光灯(下文同),在大陆则被称为红绿灯)。牠们养活了成千上万的人,这些人不是繁殖,不然就是贩卖牠们。牠们让水族爱好成为世界上最美好的嗜好之一:鲜艳的色彩、在水中自在嬉戏、个性平和并且让人感到纾压。但是今天的日光灯鱼,绝对不仅如此而已…”
雄性的日光灯鱼野生色水族品系© Aqualog.de
如果您现在想去秘鲁的伊基托斯(Iquitos;秘鲁的第一大雨林城市,也是许多秘鲁产观赏鱼的分布地和集散处),只需坐上飞机,然后舒适地旅行几个小时即可。但在1930 年代,这样的旅程不仅需要花费长达数周的时间,而且还很艰辛,同时伴随着生命危险。几乎没有有效的药物能对抗突如其来的致命热带疾病,难怪那里没有观赏鱼采集者。日光灯鱼是偶然才被发现的。奥古斯特.拉巴特(Auguste Rabaut)是一位冒险家和各种自然采集家,实际上,当一名印地安妇女提醒他留意日光灯鱼时,他正在采集蝴蝶。拉巴特的本能让他嗅到此处的商机。
雌性的日光灯鱼野生色水族品系© Aqualog.de
奢华的鱼只运输
尽管拉巴特并非一位水族爱好者帆短鲷,只有临时的运输设备,但他仍设法将 13 条日光灯鱼活体成功运送到了巴黎的 Lepant 这家公司,由 J. S. Neel 收货。Neel 赋予其日光灯鱼(Neon fish)这个名字。这些鱼类被卖给德国汉堡的两位德国人──雨果.施内尔(Hugo Schnell)和沃尔特.格里姆(Walter Griem),价格高达 6,500 美元。那是 1935 年。1936 年 7 月,其中五条鱼搭乘了兴登堡号(Hindenburg)飞船被送到美国芝加哥的谢德水族馆(Shedd Aquarium)。当时并非没有遭受阻碍,因为飞船上禁止运输活体动物。谢德的沃尔特.肖特(Walter Chute)将任务交给了弗雷德.科楚(Fred Cochu)。他宣称装有霓虹灯鱼的罐子是 “ 鱼罐头 ” 便把问题给解决了。五条鱼当中,只有一条活着抵达 “ 兴登堡号 ” 于来年 1937 年发生大爆炸的飞艇港口──莱克赫斯特(Lakehurst)。在这里,日光灯鱼受到媒体的广泛好评,并特别租用了环球航空(TWA)道格拉斯 DC-3 飞机前往芝加哥。运输费用为 3,000 美元,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昂贵的鱼类运输。
日光灯鱼的白子个体© Aqualog.de
“受到洗礼”的鱼
但是这只 “ 最后的莫希干人(last Mohicans)(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大地英豪》这部电影)」” 掳获了一名热情的爱好者,并且得到了一个俗名:Neon Tetra(霓虹灯;德文为 Neonsalmler)。1936 年,美国当时最重要的鱼类科学家之一──乔治.斯普拉格.迈尔斯(George SpragueMyers)用科学描述了霓虹灯,他从当时最重要的美国水族杂志出版商-威廉.桑顿.英尼斯三世(William ThorntonInnes III)那里获得样本。反之,英因斯则从巴黎的拉巴特(Rabaut)收到了保存的鱼只。所以这就是日光灯鱼首次进口的故事。迈尔斯(Myers)将这条体侧带有霓虹光带的小型脂鲤以英尼斯之名命名为 Hyphessobryconinnesi。至于确切产地,拉巴特自然将其保密,仅说是 “ 伊基托斯周边 ” 。
大帆型野生色日光灯鱼人工品系© Aqualog.de
一条鱼的竞赛
竞赛随之展开。每个人都想拥有这条神奇的鱼。鱼只的进口带来丰厚的利润。并且认为日光灯鱼会很快被繁殖出来,然后价格大幅下降。只有第一个得到牠的人才能赚大钱。甚至还写了一本关于这场竞赛的小说:汉堡的鱼类学家──维尔纳.拉迪格斯(Werner Ladiges)和观赏鱼进口商 “ 汉堡水族馆(Aquarium Hamburg)” 的雇员,从记忆中写下了日光灯鱼激动人心的发现历史:「来自乌卡亚利河的浮金」。顺带一提,德国人赢得了这场比赛…
孵化问题
但是事实证明,日光灯鱼在繁殖上相当棘手。鱼只很愿意产卵,但是卵无法发育。随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的水族业几乎停摆,所有关于日光灯鱼的繁殖实验,只有在可怕的战争结束后,水族爱好者们才能继续进行尝试。后来发现牠们需要非常软的水(KH 低于 0.3 °dH)、腐植酸、pH 在 6.2 和 6.8 之间,温度相对较低(产卵水温 23-24 °C帆短鲷,孵化水温 18-22 °C)和保持黑暗(产卵时对光线非常敏感)等条件组合,这对于成功繁殖至关重要。只要有一个参数不正确,那么繁殖尝试将注定失败。
大帆白化日光灯© Aqualog.de
不要忘记洗手!
不仅如此,人们还从日光灯鱼身上了解到水质对鱼类养殖的重要性。脂鲤微孢子虫(Plistophorahyphessobryconis)是造成一种可怕、且至今仍无法治愈的 “ 霓虹灯病 ”(它也影响许多其他鱼类,但日光灯鱼对其特别敏感)之病原体,可以让所有灯鱼在一夕之间全数阵亡。这种孢子虫会侵袭骨骼肌肉,随后导致鱼只死亡。事实证明,要想控制这种流行疾病,就必须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因此,开发出一套用来饲养日光灯鱼(定期抽洗底床、频繁局部换水)的水族箱管理流程,以控制霓虹灯病。你认为这样的饲养管理措施是理所当然的吗?其实当时并不这样认为!那时仍然有很多封闭循环水族箱的追随者,他们认为每一滴健全水族箱里的水都是弥足珍贵的。今天,我们能够在水族箱中饲养和繁殖许多敏感的物种,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日光灯鱼上的观察和经验上。
白化型日光灯 © Aqualog.de
人工改良品系
如今,市场上几乎没有野生的日光灯鱼出现,99.9 %的市售个体都是人工繁殖后代。同时,甚至还有新产地的野生日光灯鱼被发现。除了原本的模式产地──乌卡亚利河(Rio Ucayali)外,在普鲁斯河(Rio Purus)和普图马悠河(Rio Putumayo)中也发现其踪迹。这些距离长达 1500 km 的族群在基因上是否有所差异,尚未进行研究。但可以预见的是,近年来,日光灯鱼中出现了一系列著名的人工品系,例如 “ 钻石日光灯(Diamondhead,早期被称为蓝卤素灯)”,其具有明亮的头部和腹部后方的红色延伸;或是几乎像幽灵鱼一样具有金黄透明体色的黄金日光灯(Lutinos)。这些人工育种品系也在大帆长鳍型系统下进行繁殖,其起源可能源自 1980 年代,但不幸的是(与许多人工品系一样)在文献中没有记载。在任何情况下,这种异常个体的发生率增加,通常表示牠们各个物种、亚种或族群间早已经过混交。
钻石日光灯(Diamondhead Neon Tetra)是一种非常流行的人工改良品系,仅在最近几年才出现© Aqualog.de(编按:其实早在20年前便以「蓝卤素灯」之名出现在台湾水族市场中)
一种“金黄色”寄生虫
“ 白金 ” 日光灯不会出现在人工繁殖个体,只会在野生个体身上发现。这种金粉病(gold dust disease,非胡椒病)是一种受到会更换宿主的吸虫(囊蚴)之幼虫阶段所感染的皮肤反应。许多灯鱼都可能遭到感染。感染本身是无害的,但金黄色的鱼只体色很可能被食鱼的鸟类(吸虫的最终宿主)所吞吃。白金日光灯的后代为正常体色,因为牠们不会被寄生虫感染。在野外,牠们会吃到被感染鸟类的粪便,但在水族箱中那并不存在。因此,我们可以假设白金个体只会出现在野生个体身上。白金个体终其一生都会维持着这种颜色,牠们的成长不会受到囊蚴的任何阻碍,可以跟正常体色的同类活得一样久。
罹患金粉病的日光灯俗称白金日光灯。这种情况只出现在野生采集个体身上 © Aqualog.de
极具魅力的小鱼
自从发现日光灯鱼以来,世界产生了许多变化。伊基托斯有了一座国际机场。日光灯鱼被移到另一个属,现在被称为 Paracheirodeninnesi(霓虹脂鲤)。水族科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知识水平,其影响力是 1930 年代的人们所梦寐以求的。但是自从发现日光灯鱼以来的 78 年里,有一件事并没有改变:牠仍然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鱼种之一,而且有无数的水族饲养者仍渴望在家中繁殖这种宝石。希望牠能长期保持这种状态!
钻石日光灯的大帆型人工品系 © Aqualog.de
从这个角度来看,钻石日光灯的特殊色彩分布特别明显 © Aqualog.de
参考文献|
Ladiges, W. (1973): Schwimmendes Gold vom RioUkayali. Wuppertal, 85 pp.
Voigt, W. (2005): Auguste Rabaut. DasAquarium 428: 4-5
Warecka, W. (o.J.): Bunte Amazoniensererobern die Welt. Kataloge des OÖ. Landesmuseums. Neue Folge Nr. 61: 495-498
原文出处|
作者|Frank Schäfer
翻译|Flair Wang
往期精彩内容: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