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中南美洲慈鲷的混养与造景
中南美洲的慈鲷科鱼类是混养上的相当令人“头疼”的一件事!许多在幼鱼阶段看似相当温驯且容易群聚生活在一起的鱼类,一旦成长完成,体型会有相当大的变化。例如:珍珠火口(Cichlasoma nicaraguense )和紫红火口(Cichlasoma synspilum );红珍珠关刀(Geophagus surinamensis )和蓝宝石(G.jurupari)。虽然有可能会在幼鱼阶段和平相处惯了,成长成为体型差距相当大的成鱼时仍然可以和平相处。但是一旦进入交配期,会为了传宗接代的问题而争夺地盘,兵戎相见是常有的事,以性命相博也是屡见不鲜。认清楚所饲养的鱼种,考虑成长后的空间以及混养所面临的问题,才不会在经过一段时日之后,发生鱼群厮杀的惨况而造成水族箱中的鱼只日渐稀少!另一方面,这些家伙好象和植物有“仇”一般,会本能性地在水族箱中拼命地挖掘(其主因也是为了传宗接代那档子事)。水族箱中所栽种的植物往往无法顺利存活。因此,在为了美洲慈鲷的水族箱中栽培植物,不啻是自找麻烦的念头!若还是想种植水草,以增加水族箱中的美感及变化,则可选择榕类等较强韧的水草,并将根部固定好,尽量做好保护措施。此外,为了满足这些精力充沛的小生命,除了需要水族箱中铺上底砂供其肆无忌惮地挖掘取乐之外,也可仿效非洲慈鲷的水族箱堆叠摆放大块的岩石,这些堆叠出来的“区域”,可以将水族箱区隔成数个领域,在混养慈鲷时,容易满足许多
“鱼儿家庭”的领域本能,降低鱼只争斗的机会。美洲慈鲷鼎盛时期美洲慈鲷多为中大型慈鲷,由于体型丰腴、色泽艳丽,早期曾在台湾的水族市场上掀起一阵风潮短鲷展尾,当时有许多美洲慈鲷属于高单价的高级鱼种,例如在五六十年代,花猪的身价便可与后来的红龙相比拟,价位及地位之高由此可知。在当时,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的人,也只有在一旁望鱼与叹的份。而其他如金菠萝、皇冠三间、黑云、七彩蓝火口、红珍珠关刀,画眉等美洲慈鲷,也都曾陆续在水族市场上留下辉煌的记录。
目前市场状况
虽然,随着消费市场的瞬息万变,南美慈鲷的风光已不复当年,价位及销售量也趋于平稳。但其独特的魅力,依旧让爱好者为之醉心不已,所以仍有一群忠实的玩家,热情不减的持续饲养着这类慈鲷。当然新生代的水族玩家中,偏发南美慈鲷独特体态的也不乏其人。其实,不论市场如何转替,不可否认的是鱼只本身独有的特质却从来不曾更改过,不停变动的只是市场的走向以及人们的偏好。许多水族新生代尚未接触过这类大型鱼只,事实上美洲慈鲷十分强健好养,可饲养于裸缸或搭配较强韧的水草。与小鱼缸的精致相较,更是多了一份粗犷的个性美。以南美慈鲷雄厚实力,再次引发流行风潮的光景应是指日可待。相信在不久之后,这类中大型的南美洲慈鲷必定能在水族市场上再展雄风。
血鹦鹉
目前台湾水族界最常见的中南美洲慈鲷科鱼类就非血鹦鹉莫属了。血鹦鹉是由台湾自选培育出来的慈鲷新品种,在多年前出现在台湾的水族界,经过2~3年的研究和大量的生产,目前已经取代金菠萝和神仙,成为台湾最为普遍的美洲慈鲷科鱼类。除了两个不同种类亲代的育种,造成子代有许多不同的形体之外(体长和体高比从2.2到1.0皆有之;前背部隆起和嘴形变化程度也有所不同)。在基因突变或人为刻意的“雕琢”之下,不同的体色和体形也应运而生。例如俗称的“一颗心”的无尾血鹦鹉、独角血鹦鹉以及紫鹦鹉都是典型的例子。
美洲慈鲷的饲养管理
生长在中南美洲的慈鲷科鱼类与生活在非洲的慈鲷科鱼类在环境条件上有极大的差异。非洲慈鲷年需的水质条件变化较大,酸碱值从偏性低于5.0到接近河口的8.5;硬度从低于总硬度50ppm的软水大于1000ppm的硬水水质(一些慈鲷会有类似降海回游的行为,在河口域和纯淡水的流域间游动);水质清澈度从相当清澈的水质到透明度低于10cm的浊水中,都可发现相应的品种生活在其中。而非洲慈鲷大多是以非洲的大湖泊(如维多尼亚湖、坦干伊喀湖与马拉威湖)为主要生活区域,大多生活在碱性较高且水质变动小的水中。 但慈鲷是一种相当进化的鱼类短鲷展尾,因为它具有高度的调节能力和适应力,除了一些较为极端的水质和生产育仔所需之外,对于台湾从北到南不同的水质,美洲慈鲷在适应上倒是滑太大的问题。
美洲慈鲷在水族箱中的饲养管理方面,可以分为几个较为着眼点:
(1)水质管理;
(2)水流和栖息地;
(3)混养和造景;
(4)饲料与饵料;
(5)疾病预防治疗。以下针对这几点一一说明:
水质管理
水质的管理问题方面,对这些适应性相当强的鱼类来说,并不难掌控,即使是
“传说”中相当难饲养的七彩神仙鱼(Symphysodon aequifasciatus;Discus),也囊括这个大前提下。除了裸缸之外,还是建议将饲养中南美洲慈鲷的水质酸碱度(
PH)控制在酸性范围,选用可以释放出酸性物质的石材来当作底砂,配合沈木的摆设,使得饲养在其中的鱼儿的较佳的适应性,所以“溪砂”是最方便取得且最具有经济效益的,当然,一些颗粒较大的水草砂也是不错的选择。至于饲养非洲慈鲷科鱼类常用的珊瑚砂贝壳砂,在这里则是“敬谢不敏”。因为,将水中的酸碱值调整至碱性范围的时候,鱼体将无法展现原有的斑斓色彩而变得暗淡无光,且常会因此造成鱼儿的健康状况及抵抗力降到较低的水准。
此外,维持过滤器正常的功能运作,经常更换其中的滤材,降低水中的有害化全物浓度一例如:氨氮化合物(Ammonia-ni-trogen complex)、硫化氢等都是管理水族箱时需特别注意的。再者,台湾的中部至北部地区,冬天节需要为水族箱添加足够的能量的加温装备,以便维持鱼儿正常生理运作时所需要的温度,减少因为温度变化所生产的病态和不适。千万记住,这些原产在中南美洲地区水域的慈鲷,是地地道道的“热带鱼”!
水流和栖息地在水族箱中维持适当的水流,一方面可以促进氧气和物质的均匀分布,另一方面可以藉由水流的带动,将水族箱中的生物代谢废物集中。最重要的是有水流在水族箱中流动,水族箱中会较有生气,生活在其中的生物也会有更多的活动乐趣(当然无法
“确切”地知道鱼儿是否会因为水流而多了活动乐趣,但是可明确在看到鱼儿会因此多了很多琐碎的活动行为,而这些行为常常还搭配着群艳体色的变化,是一种“鱼悦”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