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短鲷的养殖.txt

  • A+
所属分类:水族杂谈
小红书账号

凤尾短鲷的养殖凤尾短鲷体型修长,在成熟雄鱼的背鳍有6根硬棘,口器宽大,背鳍呈琴弦状短棘鲷,在背鳍的末端及尾鳍会有橘红色的斑点分布,尾巴为凤尾,故因而被称为凤尾短鲷。分布在哥伦比亚境内的亚马逊河流域,而在马拉开波湖及秘鲁境内的亚马逊河系亦有发现他的踪迹。他们广泛分布于亚马逊河流域的上游,在河流,泻湖,湖泊和池塘都能找到他们的踪迹,他们多发现于白浊水和清澈的水域中,并没有在黑色水域中发现有大量的存在。这些天然参数使他们更容易在鱼缸中饲养。喜爱弱酸性至中性的软水,肉食性。公鱼体长可达8厘米,有丰富的色彩,他们通常有非常高的背鳍和天线。从色彩上分为红色,超红,橘色。花色上有全花,半花等。母鱼比公鱼小很多,大概只有5厘米左右。她们的颜色通常为褐色或者暗黄色,但是在发情期会有鲜艳的黄色身体。凤尾短鲷基本上能够忍受中等硬度和ph7的水质,平时水温应当保持在24~26度之间。数据表明,从幼鱼孵化后的3个月将水温保持在24度左右,能够繁殖出公母比例最平衡的幼最佳条件PH:6.5硬度:6温度:26c鱼缸体积:40升。喜欢活食,卵生,适合有水草和沉木的水族箱,鱼缸中可添加榄仁叶,可调节水质,还可以预防疾病,任何的短鲷如果想养得到最美丽的状态,最好不要混养。

自从1951年被Hoedeman发现与巴西以来,凤尾就像荷兰一样被不断的人工改良,现在在市面上基本上看不到太多的野生鱼了。凤尾不像阿卡西和酋长那样很多区域都有,其实基本上就在巴西,哥伦比亚,和秘鲁的几个地方,人工改良的品种大体也就是从花色,可分为小碎花,大花,全色,和不规则覆盖斑块四种,从颜色来分有黄,橙,红,和火红四种,这样的搭配就能出现16种的变化。凤尾的体型特点我们还是用图片来说明比较好,凤尾的饲养相对容易,但是想养出体形出色,上鳍拉的很好,尾型也还能非常的协调好个体,也不是很容易的,凤尾几乎可以适应6.0-8.0ph的水,硬度自然也可以从50ppm到200ppm都没有问题,因为他们的原产地相隔比较远,水质条件相差得也比较大,再加上现在的凤尾基本上都是人工鱼,已经能够非常好的在ph7.0的水里生长和繁殖。凤尾在养殖时需要注意的就是他的体型,拉鳍和出花有很大一部分可以归功于基因,当然后期培养也会有一定作用。体型如果不注意,过于肥大的话,就非常的难看,而且不容易纠正,一张大嘴配上一个大肚皮,简直就是短鲷差鱼的代表。凤尾不事宜在小鱼的时候喂养热量太高的食物,而且不需要太急于让他们快快长大短棘鲷,这是培养凤尾的一大忌。

主要看协调性。推荐:头孢噻呋繁殖其实很容易,半开放式和洞穴式都可以,不过半开放式可能更适合他们,公鱼最大可到9cm,母鱼可以到5cm,属于典型的大公小母的搭配,注意母鱼繁殖后对公鱼鳍照成的破坏,凤尾不是很容易恢复他们的鳍型,如果太多的损伤或经常性的损伤发生的时候,所以在培养上也需要避免这一点。小鱼会在个月的时候才会真正的开始拉鳍,这真的是一个漫长的成熟过程。而且一旦开始拉鳍,会在短短的15天完成基本定型,随后很有可能就会随着体形的增长和增长,不会有太多的比例变化,如果不是刻意去培养拉鳍的话。但是出花就不用了,基因的体现比较早,在3个月的时候发色和上花应该已经差不多了,再到后来就不会有太多的变化,这个时候,可能才连尾个厘米。有很多花上不到鳍上和尾全部的,可能就不会有太强的发展了。所以要想把凤尾的各鳍,体型,颜色,和上花都发展到一定高度,培养出好鱼,是很不容易的,除了保持基因的稳定性,细心耐心再带点专心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因为很有可能种鱼的培养和基因不错,会被鱼友培养的很不错,但是小鱼继承了基因,但是培养上差了点,也会影响这批小鱼长大后作为种鱼后基因稳定和传递的问题。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